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選單開關

上方廣告圖
:::

本局出版品

列印[另開新視窗]
深祕與詼諧 Print
日期:98-11-10    

《虛構比事實還真的故事》-自序
□邱少頤□
在國立藝術學院(現國立台北藝術大學)戲劇研究所一年級的那一年,我本是專攻戲劇理論,而我的主修老師林國源教授對亞里斯多德的《詩學》有極深厚的研究(此書名雖為《詩學》,其實裡頭寫的卻是希臘悲劇的創作原則、方法,以及評價),在本書的查考之中,約略明白寫作劇本的哲思與理論,但也有許多的疑問,比如說,亞里斯多德在其中寫道:「詩比歷史更哲學。」,我對這句話很有興趣,歷史不正是探求事實,難道還不趨向於真理嗎?而劇作家的作品,既然是虛構的,又如何能比歷史還要真實呢?
後來透過對現象學的理解,發現了我對事物的觀察參入了太多的文化干擾,我以為「是」的事情,很可能和真實發生距離,所見所聞,其實中間隔了層層的有色鏡片,而要完全的察覺自己的成見並去除鏡片,便要不斷的反省與再思、否定與批判,個人經驗尚且如此,又何況傳載經年的悠悠歷史呢?我期許自己找出那真實的「看見」,為此我進入美學與心理學的架構裡,透過閱讀與辯証,以累積些微對世界的個人觀點。
同一年,紀蔚然教授(現任教於台灣大學戲劇系,同時也是知名劇作家)鼓勵我,他說,理論如果不實踐出來,怎麼知道它的價值呢?;他鼓勵我試著寫劇本,將理論研究的心得表現出來,和社會分享,並同時勇於接受批評與指證。的確,理論研究所導引出來的真理追求,不正是亞里斯多德所說的「真」嗎?以抽象思維還原事物的本質之後,不正是應該將之放置回實際的生活,使知識和存在界回歸該有的關係嗎?畢竟,歷史並不處理真理的問題,而多是真相的堅持;哲學不處理實際的生活,而卻是本質的探索。在戲劇之中,我們正可將本質的追求,藉由虛構的歷史(故事),加以發揮出來了。
問題是,研究創作理論是一回事,有能力創作又是另一回事。
我最早的寫作訓練,是就讀羅東國小時,由我大伯父邱阿塗主任給予訓練的,他重視大量閱讀與書寫實習,並一一修正行氣缺陷處,使我對文字的使用與思路的開展有很紮實的基礎,這對我現在的學習與創作,都是最重要的資產。
而論到劇本創作,卻還必須有更實際的舞台想像,幸運的是,能有機會陸續和王婉容導演、李小平導演、謝念組導演與傅偉導演等優秀藝術家有多次的合作,豐富我劇場藝術的深度,愛妻鄭黛瓊更是在兒童戲劇的創作上給我極大的創作助益,後來,我因為作品獲選《屏風演劇祭》,而認識了李國修老師(屏風表演班團長),他給我的教育是方法論的建立,其教導的的重點不在理性和感性拉拒式的水平平衡,而在於理性和感性的各司其職。
在作品的建構上是採取結構主義的原則:「非數學」、「內在統一性」以及「隱密的要求」﹔使得作品的寫作過程中能有條理的思緒和考量。在觀察事物上採用四種思考方式:「線性思考」、「水平思考」、「逆向思考」和「井字形思考」,來歸納資訊和擴張視野並挖掘深度。這些方法提供了創作上的理性條件。在感性上,要找尋類型予以描寫,讓劇中的情感建立在普遍人性上而不是個人的特殊經驗上,著眼點不在乎「人心」,而是在於「人性」。這個學習歷程,幫助了我能有深秘的思維和詼諧的筆觸,將我所思索的觀點,透過劇場與社會大眾一起分享。
最後,感謝宜蘭縣文化局出版這個的劇本選集,其中所收錄的劇本分別是我成長階段對歷史與生命的不同看見,其中或有不成熟之處,那是青春歲月中應有的生澀,我就不動筆修改,讓那時年少的「我」存留在當時創作的熱情裡。

 

定價/尺寸:190
作品簡介:文學
作者:邱少頤
出版日期:2006/6/1 上午 12:00:00
出版日期:98-11-10

  • 相關圖片
    1. lee981110-3.bmp